新闻动态

 新闻动态 

新闻动态

虚实相生与中国艺术精神——“中国传统文化概论”课程系列讲座之六

2018年12月04日 10:18  点击:[]

 2018年11月29日下午13:30—17:20,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“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系列讲座”第六讲“虚实相生与中国艺术精神”在公共一教室顺利举办。讲座分为先后两场,由艺术管理学院刘心恬副教授主讲,主题为《虚实相生与中国艺术精神》。戏剧学院、舞蹈学院、传媒学院多个专业的近四百位学生聆听了本次讲座。该课程主要负责人张理峰老师主持讲座并作总结。 

 

刘心恬副教授

刘心恬,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副教授,本硕博毕业于山东大学,获文艺学博士学位,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哲学系联合培养博士。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美学与艺术学理论,专研方向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、中国艺术精神、中国古代赏画方式、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等。

 

 

讲座开篇,刘老师从一幅画谈起,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。观八大山人所绘之鱼,为何在没有描绘水的前提下,观者依然能辨识出游鱼的活泼生意?画中之鱼为“实”,而水为“虚”,只有遵照虚实相生的审美习惯,观者才能明白鱼的气韵生动。而这一审美习惯,是由古代美术史诸多作品历久逐渐建构起来的。因而,作品塑造了观者的审美观,也被观者的接受习惯所塑造。

 

EAF9

 

刘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王维、方士庶、笪重光、刘海粟、宗白华等人关于虚实相生问题的见解,并进而论证虚实相生不只是传统绘画领域才有的现象,在京剧表演、民俗活动及儿童游戏中也普遍存在。譬如,京剧表演以性格为角色之“虚”,使用了脸谱;以演员为角色之“虚”,利用服饰装扮使二者身份同一;通过动作程式和道具,虚拟地补足了舞台缺失的环境。这些案例都是传统京剧艺术写意手法的典型表现,须依靠观者的理解与配合,方能实现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。又如,民俗活动中的跑旱船、骑驴等表演,借助简单道具与服饰,生动地再现了水上行船与骑毛驴的动作场景,也是虚实相生的典范。再如,儿童游戏时所骑竹马,与真实的马在形态上并无甚相似之处,但在心理上却还原了缺席的真马,使虚构元素变得在场,是虚实相生在生活中的渗透。

 

96EC

 

随后,刘老师从远古艺术起源问题谈起,说明虚实相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对意象符号有所求的动机。从人面鱼纹盆上鱼图腾的巫术祈福含义,到“连年有余”年画及剪纸上的鱼图案所包蕴的美好寓意;从中秋节吃月饼盼团圆,到厅堂悬挂梅兰竹菊四条屏以明志;皆以“实”的物象寄托“虚”的意味,在有限的篇幅、字句及图像内蕴藏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思考。传统艺术的审美意境并非可被直接感知,而要虚实相生,见出画中未画之景,读出言外不尽之意。

结合当前关于“文化自信”问题的热议,刘老师指出,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,就是了解民族文化意义上的“自我”,只有明确了自我的文化定位,才能摆正自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位置,明白我们的文化之“根”在中国,才能坚定中华文化的信仰。

 

DBDE

 

“中国传统文化概论”课程后续讲座第七场将在近日举行,更多精彩,敬请期待!

 

 

讲座策划:刘荣 张理峰  撰稿:王立志  摄影:刘磊 孔令轲  稿件审核:刘荣 孙晓娜

版权所有 山东艺术学院公共教育学院
长清校区地址: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
文东校区地址: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